水利部:我國將全面啟動“小水電代燃料”工程
http://m.007sbw.cn 2003-07-31 00:13 《中華工控網》原創(chuàng)
為鞏固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成果,從根本上解決長江流域的生態(tài)保護問題,今年我國將全面啟動“小水電代燃料”工程。
水利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(fā)展局局長程回洲說:過去我們曾在一定范圍內實施“小水電代燃料”工程,效果顯著。今年將全面啟動這項工程,在范圍、層次、政府扶持力度上,都將有重大突破,目的是使農牧民放下斧頭,用上清潔能源,體現的是對農民的補償和生態(tài)效益。
據程回洲介紹,目前在我國生態(tài)最脆弱的中西部地區(qū),仍有1億多人主要以木柴和秸稈為燃料,一年要燒掉4.2億至5.6億立方米木柴或3.5億畝灌木林,消耗非常驚人。
水利部副部長敬正書說:“作為水源涵養(yǎng)地的長江上游,由于過度砍伐,使流域內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化,水土流失、荒漠化、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加劇,也給下游生態(tài)造成了極大的損害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過去每年流入長江的泥沙高達7億多噸。”
他說:我國現已建成小水電總裝機2485萬千瓦,接近世界上其他國家小水電裝機的總和。長期靠燒柴生活的農民,通過政府鼓勵、群眾自辦的小水電,已經找到了替代能源,至今累計已有3億多山區(qū)農民用上了電。
近年來,青海、甘肅、四川、云南等省的小水電發(fā)展迅猛,整個西部地區(qū)已開發(fā)了1036萬千瓦的小水電,占全國的56.6%。這對于西部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生態(tài)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上世紀80年代,四川甘孜州的康定縣推廣“小水電代燃料”,杜絕了砍樹現象,林木逐漸得到恢復。據四川104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統計,到去年底共有150萬戶居民不同程度地實現了“小水電代燃料”,按一戶一年要燒掉6000公斤木柴計算,四川省每年可節(jié)約木材400余萬立方米,相當于保護了60萬畝林地免遭破壞。
長期以來,湖南農民伐木燒柴的習慣,使湘、資、沅、澧“四水”源頭地區(qū)的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。數據顯示,1957年至1984年,“四水”流域森林覆蓋率由57%下降為35%,森林蓄積量減少了1億立方米。兩年前,湖南省在“四水”源頭地區(qū)逐步實施“小水電代燃料”工程,通過發(fā)展小水電、設立禁伐區(qū)等措施,逐步使農民放棄燒柴的習慣。如今,“四水”流域的森林植被逐漸恢復生機。據測算,現在每年流入洞庭湖的泥沙比過去減少了近40%。
著名小水電專家李其道介紹說,小水電價格低,遠低于城市居民所用的電價,農民用得起。他說,小水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,具有開發(fā)成本低、投資風險小、維護方便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,在政府優(yōu)惠政策的扶持下,群眾辦小水電的熱情也很高。
敬正書說,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后,如何讓農民徹底不砍樹、長久地保持住生態(tài)成果,這是我國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。靠強制性手段杜絕農民砍樹,難度很大;有了小水電作為替代能源,作為疏導手段,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。可以說,這是為長江流域的生態(tài)保護找到了治本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