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中國減排指標
http://m.007sbw.cn 2009-12-23 12:00 來源:新民網
到2020年,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-45%。這一減排指標出臺之后,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。聯(lián)合國開發(fā)計劃署署長海倫12539;克拉克盛贊了中國未來削減碳強度的宏偉目標。這一指標是如何制訂的?技術可行性如何?
從數(shù)據(jù)上看,中國作出的減排承諾相當于同期全球減排量的約四分之一。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說:“到2020年,全球需要削減38億噸排放,而中國就將削減10億噸?!?
這一減排指標對于中國來說并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。盡管中國過去幾年節(jié)能減排積極有效,在“十一五”期間能耗降低了20%,但也意味著進一步減排的空間變小,成本將顯著上升。
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有兩種方式
如GDP年增速持續(xù)8%以上,完成減排指標有把握
目前,世界各國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,一種是總量控制,例如根據(jù)《京都議定書》的承諾,歐盟到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1990年降低5%,最近哥本哈根會議上,歐盟提出到2020年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20%的中期目標。
另一種就是碳強度控制。所謂碳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計算方式類似于能耗強度,但與能耗強度有根本不同。由于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僅是由能源消耗造成的,還與工業(yè)過程等許多因素密切相關,所以能耗指標與碳強度指標之間不具有確定的折算關系。
碳強度指標是由GDP總量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兩個變量共同決定的。在經濟發(fā)展較快時,由于分母GDP在增加,因此碳強度的降低相對更容易;而在經濟增長為零時,碳強度控制等同于總量控制。中國的碳強度指標是在假設GDP年增速8%-9%計算而來。由于經濟增長潛力較大,如果經濟不出現(xiàn)大滑坡,能夠保持8%以上的年經濟增速,那么中國要完成碳強度減排指標還是有把握的。
發(fā)展新能源探索碳交易
以最低成本,高效實現(xiàn)碳強度降低的目標
碳強度實際上綜合了經濟發(fā)展、節(jié)能降耗、技術創(chuàng)新等多個因素。對于各國來說,應對氣候變化最困難的問題是如何在成本效率最優(yōu)的情況下實現(xiàn)減排目標。如果假設GDP增速為8%,那么到2020年中國的GDP將為2005年的3倍多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中國完成碳強度降低的一個關鍵在于分母,即在經濟增量上做文章。
在不明顯影響經濟增長的情況下,如何以最低的成本,高效的實現(xiàn)碳強度降低的目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問題。筆者認為,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積極、理性的發(fā)展新能源產業(yè)。新能源產業(yè)屬于低排放、高投資行業(yè),在所有的經濟增量中,是最符合碳強度要求的部分,可以帶來速效。我國“十一五”規(guī)劃中,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應達到10%。目前來看,到明年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困難不大。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潛力巨大,風能、水能、地熱能、海洋能、生物質能利用前景十分廣闊,光伏發(fā)電、太陽能、風電等在近10年的年增長速度都在20%以上。
中國爭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%左右。
建筑、交通等領域重點節(jié)能降耗。相對于新能源技術,節(jié)能減排是成本最低的手段。我國在建筑、交通等領域節(jié)能降耗的潛力非常大。到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將達到2000年的2倍。但據(jù)統(tǒng)計,不僅已有的400多億平方米建筑中的99%為高耗能建筑,新建建筑中95%以上仍屬于高耗能建筑,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(fā)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。中國必須繼續(xù)提高建筑能耗標準,開展建筑能耗認證工作,推動節(jié)能技術的廣泛應用。另一方面,在交通領域,大力發(fā)展公共交通,倡導小排量車型,鼓勵混合動力車,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應用。
探索碳交易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機制。發(fā)展低碳經濟,降低碳排放強度最終要依靠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應用。但低碳技術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,根據(jù)中國人民大學做的一項研究,不同行業(yè)的低碳技術有60種以上。如何促進這些多樣性的技術創(chuàng)新,讓企業(yè)愿意采用這些技術,離不開金融機制的設計。碳交易市場是目前國際社會在積極探索的低碳經濟金融工具之一。碳交易與一般的金融活動相比,更緊密地連接了金融資本與基于綠色技術的實體經濟。但由于中國沒有承擔總量減排義務,因此并不能直接采用國外碳交易市場的發(fā)展思路,必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,積極開展碳減排標準的設計,積極參與等國際碳交易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