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m.007sbw.cn 2017-03-23 09:02 來源:雪球 mimifu
格力依然是,可能也僅僅是一家優(yōu)秀的空調企業(yè),美的卻在向中國的GE加速前進。
停牌半年的格力沒拿下銀隆,最后大姐組團買銀隆,刷爆了朋友圈。再看隔壁美的,一年里斥資300億元買買買,從東芝白電、意大利Clivet、伊萊克斯Eureka再到德國庫卡,股價漲了50%,市值摸到2000億,悶聲大發(fā)財。
2016年12月30日,美的集團宣布庫卡并購已獲所有監(jiān)管部門批準,美的以37億歐元(合人民幣270億元)持股庫卡94.55%,交割將在本月上旬完成。歷時7個月,這筆驚動了默克爾的并購最終有驚無險,順利過關。
美的拿到了庫卡的全部技術和品牌,成為“全球消費電器、暖通工業(yè)及未來工業(yè)自動化的領先企業(yè)”,而不再只是家電企業(yè)。
新年第一天,美的股價開盤大漲3.3%沖上29元,市值近1900億。庫卡2015年營收30億歐元,東芝白電2016年三季度并表營收38億元,合并報表后美的營收再加300億,逼近1900億。
2018年,成立50周年的美的有望站上2000億營收,千年老二完美逆襲。
中國的庫卡,世界的美的
從金額來看,270億元遠非中國企業(yè)海外掃貨的最大手筆,庫卡的體量也無法和海爾買下的GE家電相比,為什么庫卡引起了全球媒體廣泛而持續(xù)的關注?
這一次我們買的不再是別人淘汰的,而是德國人千方百計想留住的優(yōu)質資產。
作為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,庫卡跳出家電切入了全新市場,拿下庫卡意味著美的在最短時間內占據了智能裝備的戰(zhàn)略高地,和以往的合并同類項完全不同。
庫卡從德國工業(yè)4.0的代表變成了中國制造的國家品牌,其意義遠非合并報表可比。
供給側改革改的是什么?不只是去庫存,更重要的是提升勞動生產率,把技術優(yōu)勢轉變?yōu)楫a品競爭力。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,庫卡不只屬于美的,而是整個中國制造的助推器。
庫卡選擇美的,其實就是選擇中國。機器人產業(yè)的規(guī)模不算大,2015年庫卡營收30億歐元,還沒有美的小家電規(guī)模大。其中46%來自歐洲,35%來自北美,只有19%來自亞太和其他地區(qū)。
中國是庫卡最重要的增長來源,國際機器人聯(lián)合會的數據顯示,目前中國工業(yè)機器人的滲透率為每萬名工人17臺機器人,遠遠低于韓國的365臺和日本的211臺。2016年11月庫卡在昆山的新工廠已經動工,本地化和產能儲備都不是問題。
美的自己就是庫卡的最大客戶。美的集團從2012年開始推行機器換人,僅順德空調工廠就已投入超過10億元,預計未來五年智能化改造的總投資將達到50億元。
從美的和開利、東芝的合資經驗來看,銷售和市場推廣正是美的最擅長的。按照美的的計劃,未來庫卡在中國的營收將從4.5億歐元增長到10億歐元。不過在工業(yè)機器人市場如何復制家電領域的成功,對美的仍是一大挑戰(zhàn)。
2016年美的海外營收已占到50%,庫卡交割后,2017年美的海外營收將首次超過國內,全球經營初見成效。
加上庫卡,美的在全球10個國家擁有13個生產基地。2016年美的投資1000萬美元在硅谷建立了研發(fā)中心。
但自有品牌仍然是美的國際化的短板,目前這部分營收只占三分之一。在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上,美的離“世界的美的”還有不小差距。
格力的400億差在哪里?
今天美的股價33元,市值2200億,格力股價29元,市值1800億,始終落后美的400億。
400億正好是格力和美的的營收差距。2015年美的營收1400億,格力首度跌破千億至977億。2016年前三季度美的營收775億元,格力491億元,依然相差近300億。
市場是最精明的。不算舉牌行情,格力復牌后股價一直比美的低4塊錢左右,原因絕不只是營收。
清晰的戰(zhàn)略方向,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,國際化的人才儲備,與時俱進的股權激勵,業(yè)內第一的研發(fā)投入,強大的執(zhí)(jiu)行(cuo)力,共同支撐美的在2016年市值摸到2000億,并將繼續(xù)領先格力。
錯了就推倒重來,美的“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”。
必須承認,格力空調依然領先美的,老大的江湖地位無可撼動,但在其他方面,格力幾乎完敗。
2016年中報顯示,空調占格力電器總營收的85%,多元化成效甚微。格力小家電2015年真正發(fā)力,而美的小家電已經做到400億規(guī)模。晶弘冰箱一直未能進入市場主流,其產權關系更是撲朔迷離。
戰(zhàn)術的正確無法掩飾戰(zhàn)略的失誤,比失誤更糟糕的是沒有戰(zhàn)略。
從專注空調到事實上的多元化,再到高調切入手機,并購銀隆進入新能源,格力多元化從滯后到激進,跳躍性堪比樂視七大生態(tài)。
同樣是溢價收購,為什么格力買銀隆被股東否決,美的買庫卡卻是叫好聲一片?
因為看不到清晰的戰(zhàn)略。格力和銀隆之間相關性不足,缺乏足夠邏輯支撐,而美的布局機器人已有兩年,雙方具有高協(xié)同性。
2015年起美的已經和日本安川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,其中一家生產工業(yè)機器人,產品100%供應美的,另一家生產護理和康復機器人,產品已經在中國上市。
在國際化和擁抱互聯(lián)網上,美的同樣領先格力。2016年美的海外業(yè)務已經占到一半,格力目前海外營收只有20%。
2015年美的電商收入150億元,2016年天貓單渠道銷售就有100億,家電圈排名第一,格力電商還在起步中。
2017年,格力和美的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。庫卡2015年營收30億歐元,東芝白電2016年三季度并表營收38億元,預計2017年合并報表后美的營收再加300億,逼近1900億。
2018年,美的有望站上2000億營收,時隔8年“再造一個美的“終于實現(xiàn)。當年走紅毯的波哥,有沒有想過會有今天?
2018年,董明珠作為格力董事長的第二屆任期即將結束。屆時股東大會將對她作何評價?格力電器未來向何處去?
繼續(xù)沿著空調走下去,格力的路很可能越走越窄,甚至成為一個有爭議的細分品牌。
美的會成為中國的GE嗎?
格力和美的之間的差距有多大,美的和GE的差距就有多大。這不是人民幣和美元的數量級問題,而是企業(yè)基因的差距。
靠并購擴大規(guī)模很重要,更重要的是打磨產品。現(xiàn)在美的有太多產品稱不上優(yōu)秀,甚至不能說合格。像IH電飯煲那樣定義一個品類的精品太少。
說到美的,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多種多樣,但極少有人會想到質量。美的的野蠻生長來自營銷驅動而非技術領先。
質量正是格力起家的根本,格力空調是靠著高于國家標準的企業(yè)標準贏得了市場。這兩年雖然水平退步了,但老底厚得足夠吃幾年??上Ц窳υ诳照{上的成功沒能復制到其他品類。
在消費升級的機遇面前,含金量最高的細分品類依然是外資的天下。美的、格力,所有中國家電企業(yè)都沒能滿足這部分需求。你做吹風機不賺錢,別人卻把吹飛機賣上了3000元,我們能做的仍然是跟隨。
產品領先,然后才是效率驅動,全球經營。沒有這個前提,2000億不過是又一輪整合的前奏。